第六七二期
元智大規模送25名教師海外研習英語教學
淺談雲端計算
享受吧 旅行攝影的樂趣
2012交換資訊說明會 為大學生涯增添國際化的一頁
凸搥特派員—二度出包
元智大學圓夢計劃香港團Ruin  Reuse廢墟再用
“心靜而後智慧生” In a calm mind, wisdom is born...
別輕易說「再見」
雙手合十 感恩有您—元智慈濟社二十週年社慶
決戰福爾摩沙之巔
 
   

元智大規模送教師海外研習 
今年25名教師 海外研修英語教學

【本報訊】

元智大學教師英語學習計畫成員與UNSW教師群合影。

元智大學教師在UNSW接受英語個別指導

  元智大學為打造優質雙語學習環境,在創校廿周年,校方畫出「Vision 20」的發展藍圖,矢志讓元智邁向台灣第一所「雙語大學」,目前全校有33%課程以英語授課,預計至104年全校半數課程以英語授課。今年下半年大規模送出25名教師海外研修英語教學。
 

  元智大學很早即推動專業課程英語授課,並於2002年起,即在大學部實施25%以上畢業學分皆為英語授課,創國內大專院校先例;同時將「英語檢定」列入畢業門檻,要求學生具有英檢中級以上之基本能力。而管理學院英語專班及研究所更採全面英語授課及英文撰寫論文。校方在暑假期間,規定所有新生都必須參加英語學習營,以應付開學後之英語教學。
 

  對於師資的部分,新聘的教師要能通過英語教學面試才獲聘任,元智更提供優渥的薪資、更好的教學研究環境、更寬廣的發展空間。為求英語教學的精準,元智也同步要求校內老師進修,透過與全球排名第45,全球21所優秀的研究型大學Universitas 21的成員之一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簽訂合作備忘錄,自99年暑假起連續五年,每年約送25名教師前往海外研修,預計5年後有125名元智教師,也就是約1/3教師接受過海外研習,讓元智英語教學更上層樓。99年參加教師20名,於99學年度開授39門英語專業課程,成效顯著。今年25名教師參與研習,親身體驗國外互動式的授課情境,預期能再強化教師英語授課的能量。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為元智特別量身打造二週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課程內容包括英語授課及學術發表的技巧、教學研討、課程觀摩、拜會UNSW@ADFA(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防學院)討論學術合作等,其中個別指導的教學方式,對於教學上提供很多不同新的概念與作法。澳洲是文化非常多元的國家,與新南威爾斯大學合作,可以觀摩許多母語非英語的教授成功地以英語講授,學校規模大也易元智各系所進行後續合作。
 

  資訊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志成表示,他畢業於台灣中央大學,以往英語授課習慣,總以落落長的句子,將所有的觀念全部灌輸給同學。參加本研習之後,經過專業的語言專家指導,才瞭解要善用發音、重音、音調、抑揚頓挫節奏等技巧,讓聽者很清楚瞭解其中的意思與意義,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幫助很大。在生活社交方面,因為無國外生活求學的經驗,平時與外國人交談最擔心用詞不恰當,但在這全英語的環境下多聽多說,開口就自然許多。管理學院財金學群助理教授的王衍智,則發現教學跟學術研討的報告大不相同。UNSW大學部的基礎課程講授一般較慢,對專有名詞都特別解釋,才能確保學生吸收了解。王衍智體認到在學術報告中因聽眾多為同領域學者,時間有限且內容非常多,往往快速發表,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在大學部課程授課並不合適。UNSW該校基礎課程一班往往有200-400人大班上課,大班課程的經營管理技巧也非常值得學習。
 

  在研究方面,澳洲的年輕學者樂於做國內本土研究,發表於澳洲期刊,這跟台灣學界習於向美國價值看齊,TSSCI(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期刊被重視程度相對較弱且大不相同。當然,語言表達需要長期的累積,因此回台不到一週,已經有出訪澳洲的元智教師自發組成教師英語精進社群,每月定期聚會,輪流以有興趣的主題輕鬆演說,磨練澳洲所學的所有演說技巧。此行經UNSW材料系陳立業教授安排,元智代表團也拜會UNSW@ADFA(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防學院),駐澳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謝美齡組長及文化組遲耀宗組長協同與會,該校有20名教授大規模接待,深入討論未來碩士加博士雙聯學位及合作研究案,也收到該校副校長正面回應,可預見未來合作之成果
 

  除此之外,今年起對於英語授課課程進行錄影,邀請海外任教多年的教授擔任諮詢顧問mentor,包括美國Rutgers 大學王孝憲教授及澳洲UNSW陳立業教授,透過錄影分析,提供一對一的諮詢輔導協助,也分享個人以英語授課甚至獲得國外教學傑出獎榮譽的經驗。而教師海外研習除了參加澳洲研習之外,元智另推出為期3-6個月的教師姊妹校研究進修專案,以帶職帶薪補助機票等方式協助國內大學畢業的副教授及助理教授提升國際經驗及視野,100年度即有8名教師通過申請受惠。對於教師英語授課能量的提升,從選聘、到海外研修、到一對一課程輔導及英語授課成長社群等,元智希望能做到英語授課質與量的充足。

  1. 元智大規模送教師海外研習今年25名教師 海外研修英語教學
 

淺談雲端計算

【資工系黃仁暐助理教授提供】

 圖一、「雲端計算應用與發展」論壇。

 圖二、PISAR系統的使用者介面示意圖。

 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人們每天產生的數位資料越來越多,電腦所要處理的資料量也越來越大,然而單一硬體設備無法無限加速或是無限制地加大記憶和儲存空間,於是近代的研究人員提出了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解決方案。雲端計算的架構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分散式運算技術,將各個不同的電腦利用網路互相連接,並結合所有電腦的運算能力,讓運算效果幾乎等於是所有聯結起來的電腦總合的運算能力。因為雲端計算採用的是共享基礎架構,即便是加入更多的資源,其管理成本也不會明顯改變,此特性讓雲端計算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架構發展趨勢,且非常適合於巨量資料的處理與儲存。更好的是,使用者環境不需去了解雲端內部的作業環境或是硬體架構,便可以利用網站或是應用程式的方式直接使用雲端環境的運算能力來完成使用者所要求的工作。由於在雲端環境上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服務,只要有網路便可以充分地使用各式各樣的服務,使用者並不一定需要有昂貴而高速的硬體設備,只需要有可以連上網路的終端機便可。

 

  目前基於雲端計算的平台及相關的服務越來越多,較為知名的服務有Google的App Engine、Microsoft的Azure、Yahoo的Hadoop及Amazon的EC2等等。其中Google的許多服務和Yahoo的Hadoop都使用到了一項雲端計算中相當重要的概念──MapReduce,此為Google提出的一個運算架構,適用於大規模資料集的平行運算技術。MapReduce的概念是將資料先做Map(映射)再Reduce(整合)起來,巨量的檔案會切割成數份小檔案分發給網路上的每個運算節點(Mapper),每個節點會獨立地執行所分配的工作,並周期性的把完成的工作和狀態更新報告回來,最後再將初步運算的結果根據指定的鍵(Key)整合,再次分給不同的節點(Reducer)以計算出最終的結果。
 

  雲端計算吸引Google、Microsoft等大廠以及國內外名校積極投入相關技術研發。它所引發的強力風暴,加速產業鏈的成形,同時也創造更強力的運算資源。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推廣雲端運算的計畫,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散式運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援,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佈在台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將與台灣台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大規模、快速運算的技術推廣到校園。各國政府也皆積極投入雲端運算產業的發展,企望能透過雲端運算服務提升政府效能,協助產業轉型與發展。

 

  本校元智大學亦不落人後,積極參與推廣雲端計算的工作,從2010年起先後執行了兩個大型計畫,首先是99學年度的大專院校資訊軟體人才培育推廣計畫-創新軟體人才培育模式推動(A類)之雲端計算與服務計畫,另外於100年1月到12月執行教學卓越計畫-風之塔的雲端冒險。在資工系黃依賢教授的帶領及相關同仁的合作努力之下,為了培育國內雲端計算的軟體人才,規劃了一系列的課程及講座,從基礎Java語言的學習到Android手機程式的教學,及雲端計算平台的Hadoop課程,都有不少學生積極的參與,課程的教材和上課影像都可於資工系的課程網站上下載;另外為了推廣雲端運算,在資工系館的地下實驗室,利用平常未使用的電腦架起了小型的私有雲,目前提供雲端計算的教學與研究環境之用。此外於2011年6月17日舉辦「雲端計算應用與發展」論壇(圖一),邀請到台灣大學劉邦峰教授、YAHOO奇摩研發經理蔡奕楷經理、趨勢科技林允溥顧問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王耀聰副組長進行專題演講與綜合座談,共有計170位人員參與,本次論壇除了提升本校師生對於雲端計算應用的瞭解與視野,同時透過講座分享與研討交流,提供產官學各界人士交流與討論的機會。在接下來的一年內將會陸續舉辦雲端計算專案競賽與各項活動。

 

  此外資工系KID(Knowledge Information Discovery)實驗室由本人(黃仁暐)於98學年度起開始的專題研究計畫──漸進式資料庫與漸進式循序樣式探勘演算法之研發,99學年度的雲端環境中漸進式圖片搜尋推薦暨物件化自動標籤系統,以及100學年度的於多雲環境下資料傳輸保護與隱私保護之資料探勘技術,均於雲端計算領域有所研究,其中我們開發出一套PISAR系統,此為漸近式圖片與推薦系統(Progressive Image 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 system)的簡稱,如圖二所示,PISAR主要是以標籤為基礎的圖片搜尋及推薦系統,改善人們對圖片中的事物及其所附帶的高階語意資訊的主觀認知偏差,對於以標籤檢索技術為主的系統所產生檢索的正確性之影響,並縮短高接與意與低階特徵之間之差異。當使用者在瀏覽圖片或點選查詢的圖片後,系統會自動將使用者查詢的關鍵字與所點選的圖片標籤作鏈結,藉此可經由與使用者的互動漸進式地修正對圖片的描述,進而改善搜尋的結果。然而為因應要儲存及處理網際網路上巨量的圖片、產生並管理龐大的標籤資料、分析圖片內容並產生視覺字組、記錄使用者的互動資訊並加以分析,這些都需要龐大計算資源來支撐系統的運作,所以我們導入雲端計算的概念,藉由分散式運算的特性,可於後端處理巨量的影像資料、所產出的巨量視覺文字組及標籤資訊,並開發分散式資料探勘演算法以提高處理及探勘上的效能 。(http://pisar.cse.yzu.edu.tw/)

 

  雲端計算的技術與應用發展是未來十年資訊應用的新主流,各界均爭相投入雲端計算的規劃與研究,它具有低成本、高通用性、高擴充性、虛擬化、高可靠度等特色,適合用來處理巨量資料,這些優點正好是未來我們所面臨的資訊問題上最好解決方法。您還在等什麼?讓咱們一起漫步在雲端吧。

  1. 淺談雲端計算

 

第四屆【YeSir師友計畫】報名倒數計時中

  【本報訊】

  台灣首創的【YeSir師友計畫】讓您有和社會賢達貼身學習的機會,第四屆報名截止時間為10月13日,若您已經大三或碩一了,請把握機會,今年沒報名就沒機會參加啦。若是大二的同學,晚來了就只能再等一年半喔!

  YeSir師友計畫歷屆業師陣容堅強,包括有曾志朗、卓火土、何薇玲等社會賢達,您想與他們茶敘聊天,共享他們的人生經驗嗎?機會難得敬請把握,歡迎加入第四屆YeSir師友計畫行列,爲自己開啟與達人共享生命的旅程!

◎對象:本校大學部二、三年級學生、碩士班一年級學生、博士班一至三年級學生,具備積極學習、主動性強、刻苦耐勞,且願意與業師請益學習者,均可報名參加。

◎時程:自100年12月至102年5月,合計一年六個月,但師友關係可無限延伸,發展出終身師友夥伴的關係。
 
詳情請見YeSir師友計畫網站:http://wecare.yzu.edu.tw/mentor
  1. 第四屆【YeSir師友計畫】報名倒數計時中

  2. 享受吧 旅行攝影的樂趣

 

100學年度導師會議  不忘尊師重道 

【記者鄭名祐報導】

學生會長代表全體同學贈稻穀給校長,象徵尊師重道。

圓夢計畫團隊分享精采旅程。

  元智大學100學年度的導師會議在9月28日教師節這天舉行。導師會議開始先由學務處諮商與就業輔導組組長陳新霖說明學務資源,大致可分為三大項:第一項為校園安全,包括了緊急求救體系和意外處理的流程;第二項則是導師生的資源網路,內有許多校內資源可供導師和學生使用; 最後則是校內的多元性別議題的關懷和陪伴建議。接下來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也對在場教師給予祝福與勉勵,學生會也舉行簡單隆重的謝師禮讚, 以「稻」為喻,強調尊師重「道」之精神,祝福全天下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隨後是圓夢團隊的心得分享,首先是「愛之香頌—法國團」,他們於出國前製作音樂專輯,並在當地舉辦兩場小型音樂交流活動,不只讓法國人,更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也從中吸收更多創作靈感與元素,拓展視野。「台灣方舟計劃—荷蘭團」則是深入了解當地居民如何徹底貫徹節能減碳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垃圾分類在荷蘭就做得相當確實且仔細,團員們更進一步了解荷蘭人是如何防範水患的來臨,學習治標也治本的理念,做為台灣的借鏡。最後一個分享的團隊是「天燈載夢想—西班牙團」,除了前往奔牛節會場介紹台灣傳統文化外,團員們也觀察當地政府如何宣傳傳統節慶,希望回台後透過己身之力與所學,讓台灣富有特色的元宵節同樣受到世界的矚目,增加台灣的能見度。

  在暑假出發的國際志工重慶團也帶來精彩的分享,除了與重慶大學互相交流志願服務經驗外,也前往重慶市合川區東津沱小學和當地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夏令營活動。重慶團服務主題以英文會話、禮儀、環保、輔導活動、團隊建立為主,在辦理活動期間,他們學會了解當地文化、透過不斷討論溝通激發創意、互相欣賞與學習等寶貴經驗。會後的討論,教師們提出的問題大多圍繞在學生們在異國語言如何溝通,而學生在出發前都懂得事先作功課與準備,讓師長倍感欣慰,也讓在教師節舉辦的導師會議劃下完美的句點。
 

 
  1. 100學年度導師會議  不忘尊師重道

  2. 經典人文講座剖析中國易理與飲食

  3. 經典沙龍帶你從《易經》談創意 

  4. 2012交換資訊說明會 為大學生涯增添國際化的一頁

  5. 元智經典講座  孫震娓娓道出蘇東坡在徐州的故事

  6. 如何成為「培養學生獨立、創意思考」的超人助教?

 

凸搥特派員—二度出包

【林軒辰投稿】

(圖片來源:http://0rz.tw/hu2Wb)

 最近幾個月國片熱賣,除了正在熱映的「賽德克巴萊」,以及得到熱烈迴響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外,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其實在國片之外,仍然有許多並不是太起眼、卻很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此次要分享的「凸搥特派員-二度出包」便是如此,本片實在是針對對於生活鬱鬱寡歡、未賦新詞強說愁的新時代感性男女所準備,推薦你來觀賞這部無厘頭、令人不自覺捧腹大笑且能讓心情豁然開朗的好片。

  本片劇情主要是接續「凸搥特派員」第一集,主角特務間諜強尼英格力雖然在前集結局成功達成任務,光榮返回組織,但因為一次三角洲任務失敗,因而成為組織中的大笑話,被迫離開。英格力離開熟悉的地方,轉而前往西藏修道院專心修行,然而組織接獲有人要暗殺中國總理的情報,於是又讓英格力再度重出江湖來為組織戴罪立功,此次的任務還有搭檔塔克的幫助,雖然塔克只是菜鳥,卻非常細心的處理英格力交代的每件事,也讓重出江湖的英格力更加順利。暗殺組織主要為「炫風」這個組織,該組織相當的心狠手辣且具備高科技武器,英格力必須將此秘密武器的鑰匙找齊,才可摧毀敵人的野心,保護這次英國與中國的重要面談,在困難重重的敵人陷阱中,靠著英格力異於常人的運氣與天生的幽默詼諧,解除了種種危機。

  此部片總長102分鐘,過程中此起彼落的笑聲充滿了全戲院,三不五時出現的笑料實是讓人捧腹大笑無法自己,絕對是一部值得在情場失意、心情低落、鬱卒難耐的種種症狀下欣賞的電影,看過本片後定能讓你放下所有難過的包袱,帶著微酸的臉頰與好心情走出戲院。

  1. 凸搥特派員—二度出包
 

元智大學圓夢計劃Ruin Reuse廢墟再用」團隊
探索廢墟之美

記者鄭名祐報導

「Ruin Reuse廢墟再用」團隊前進香港,探索廢墟之美

乍看之下破敗不堪的廢墟,背後也有耐人尋味的風景。

 元智大學圓夢計劃每一團都相當具有特色與創意,這期我們採訪到了「Ruin Reuse廢墟再用」團隊,帶領大家一窺廢墟的力與美。

  「Ruin Reuse廢墟再用」團隊是由一群喜歡拍照的同學組成,透過資傳系學生袁馳的邀約讓大家聚在一起。平時團員們因為興趣使然,時常前往台灣各個角落 尋找及拍攝廢墟,當問到了是什麼力量驅使團員們想圓夢?團員楊凱傑表示,啟發他們的是一本書名叫《廢墟本》的書,由中筋純攝影、中田熏著作,它和一般的攝影書不同,沒有美麗的風景或是人物,裡面有的是凌亂的垃圾、可能鬧鬼的房子以及不再被人們使用的空間,這些被稱為廢墟的建築物曾經是接待各國貴賓的高級飯店、受年輕人喜愛的主題樂園甚至是救人無數的醫院,但經歷時間的沖刷或是大小事件的打擊,它們漸漸的在人們的生活中被遺忘。《廢墟本》透過照片的紀錄以及文字的敘述,一場場興盛衰敗、命運造化真實的呈現在眼前,令人感到惋惜。喜愛攝影的這群夥伴因此決定以「拍攝廢墟」為圓夢計劃,因為這本書都是在日本拍攝,而且日本在「廢墟攝影」這一領域來說資源比較多,網路上也有許多論壇或是網站在討論,所以當時選定了日本作為圓夢目的地。

  「很不幸的,在出發前的半個月,日本發生了相當慘重的大地震,我們為了安全及主題敏感問題所以忍痛改變了地點。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後來透過網路的搜尋,發現香港這麼寸土寸金的地方,也有著一群人在拍攝廢墟,也顛覆大家對香港寸土寸金怎麼可能有廢墟的想法,讓我們想一窺究竟。 」企管系黃琪雅分享。「透過網路,我們尋找到香港人成立的廢墟攝影社團,也開啓了我們與香港同好朋友的交流,還記得剛見到他們時,他們努力的用國語與我們對話,中間還不時動筆溝通,但他們的熱情分享讓我看見了不一樣的攝影世界,他們拿的並不是數位相機,每個人手上拿著的都是一台台傳統單眼相機,每一張底片都很珍貴,但我們也看見他們豪爽的拍攝,也默默在旁觀察他們的紀錄方式,香港朋友阿ken算是與我們的主要連絡人,當他聽見我們要去拍廢墟時,便開心的與我們分享為什麼香港有這麼多廢墟,也與我們分享廢墟給他的想法,與他的聊天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已經突破性的作許多跨國合作的拍攝,也看見他們對攝影的堅持對攝影的熱情,更在這看見了自己的渺小。」
黃琪雅有感而發的說著。

  最後團員們也分享了一路上的心路歷程與給學弟妹的一點建言。資傳系李建均表示,拍攝廢墟這件事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在你踏進廢墟之前,不能想像門後面的樣子,也無法知道下一個迎面而來的會是什麼,每次走進廢墟,深呼吸時都會覺得稍有壓迫感。然而廢墟並不是那麼可怕難接近的,每一次進入廢墟攝影,那些遺留下來的物品像是掉在門邊的手套、積了許久灰塵的桌子都能成為特別的風景,有時運氣好可以看到陽光透進玻璃後的花樣,他們常常在裡面繞了又繞、拍了又拍,就是在找那不常遇到的美景。資傳系楊凱傑也分享,因為參與圓夢計劃,他的大學生活跟別人有了些許不同,不僅僅只是出國完成計畫,藉由圓夢的整個過程,大家也成長了不少,四位朋友為了同一個目標一起努力,遇到難關一起想辦法克服,這些經驗都相當珍貴。

  團員們也表示,夢想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可能影響到社會許多層面,也可能只是滿足自己的興趣,但最重要的還是追夢的整個過程,那同舟共濟的精神真的是大學生涯中難能可貴的經驗。很多事情,如果不在學生時代去完成,之後出了社會,在經濟壓力及事業壓力之下,能為了興趣而去追夢的機會可能就少之又少了,所以,如果有甚麼想做的事,就去做吧!

  1. 元智大學圓夢計劃「Ruin Reuse廢墟再用」團隊 探索廢墟之美
 

“心靜而後智慧生” In a calm mind, wisdom is born...

【雷傑投稿】

(圖片來源:雷傑提供)

  Life is the only school that never stops teaching you, works 7 days a week, 365 days a year, even works for Chinese new year. Today is been a long day, in which I thought everything was going to go bad, I got confused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 Knowing that I have to take lots of important decisions and while feeling sad, someone told me “心靜而後智慧生”(In a calm mind, wisdom is born.) This hit me like cold bucket of water, and got me to think the following.... I must calm down, then I’ll know what to do.

  It is so easy for anyone, no matter if you are a student, a teacher, a house wife or the president, to have moments of full stress, because of crazy deadlines at work or school, or because of financial issues or even love issues, and we all get to a point in which we don’t know what to do or where to go, this is when we have to remember “心靜而後智慧生”(In a calm mind, wisdom is born.) Sometimes it is not easy to calm down cause the situation is not fair for us, or because we have a “strong” character, or simply cause we’re too depressed, but once you calm down, you’ll be able to see the better option for you, and take a better decision before making a huge mistake.

  Today at swimming class at school, an analogy came to my head, and is that problems are like water, and when we are in deep water the best thing to do, to avoid sinking, is to keep your body still and straight and you will float, but if you struggle with water you won’t float, and sink easily... and every time we have problems, we should calm down first, to float above them before struggling. Calming down is probably not the easiest thing to do, as human beings we all are natural “reactors” in which we are trained to react in a certain way to situations, and most of the time we do things which we really didn’t mean to, wanted to and that we will probably regret in the future.

    Probably school time now is “sucking your social life out” or your job is “exploiting” you, probably your love life doesn’t make sense and you feel desperate, sad or angry...let me tell you…you are not the only one that goes through things like this, but what will ma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the rest of the people around, is that you take a better decision because you learned how to calm down. I’ll say it one more time “心靜而後智慧生”(In a calm mind, wisdom is born.)
 

  1. “心靜而後智慧生” In a calm mind, wisdom is born...
  2. 家庭經營大難題 互相體諒培養共同興趣
 

別輕易說「再見」 

【賴佩琪投稿】

(圖片來源:http://0rz.tw/rE8rn)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學生的聲聲呼喚,喚出一位超人教師,在受到921地震無情的摧殘、荒煙蔓草的南投校園中,重新建造出一個學童被公平對待、平等受教育的快樂園地,同時也修補了他們心中破碎的傷口。

 作者王政忠現任於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導主任,同時也是「爽文青年軍」頭子,投身於爽文學子的教育長達十五年之久,這樣長的歲月竟始於當初校長的一句「我們談一談」。

 與其說他是一位超人,他笑稱也可以說是一輛公車,載著一批一批的學生,將他們送到人生的下一站,使之具備邁向目的地的勇氣與能力。在他的耕耘下,更有一批批爽文青年搭乘返鄉的車回來,擔任志工、辦理生活營隊、協助學弟妹課業輔導,以身作則示範感恩與回饋,成為這個偏鄉現在與未來的深耕力量。書中也提到:「『遺忘』是最遙遠的距離,『感謝』是最近的距離。」在現代國際志工、服務學習盛行的時代,我們應謹記這句話,對作者的付出致敬,並作為學習的典範。

 「再見」是離別也是承諾,別輕易說出口。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同樣常常聽到被服務對象的弟弟妹妹們,在我們離開之時,以不捨的小眼睛看著我們,問著:「你們會不會再回來!」多麼簡單而真摯的一句話,總能觸動我們的內心。

 而作者對他的孩子們的回覆是:「會的,我會的,我不曾離開,一直都在。」推薦您一同體會故事中的淚水與歡笑,更希望本書能引起各界人士的共鳴以及對教育議題的關注。

  1. 別輕易說「再見」

  2. 每週書選—E-Habits : What You Must Do to Optimize Your Professional Digital Presence

 

雙手合十 感恩有您—元智慈濟社二十週年社慶

【記者鄭名祐報導】

慈濟社大團圓。

社員們開心的玩遊戲,互相聯繫感情。

 在世界各地,每當有天災時,總是能看到慈濟人服務的身影,他們前往支援的速度與服務態度皆令人動容。元智大學慈濟社於民國百年邁入第20年,特別於9月24日特別擴大舉辦「雙手合十,感恩有您」20週年紀念活動,現場除了有許多慈濟的義工爸爸媽媽外,還邀請了歷屆的學長姐回到母校,彷彿就像個家族聚會般,會場處處充滿了笑聲。

 回顧慈濟社創社歷史,是由通識教學部主任王立文創立,王立文有次前往花蓮,受到一位師父感動,回到學校後便著手成立慈濟社,20年來慈濟社持續對社會付出奉獻,獲得各界不少好評。今年社慶除了播放訪問創社教授的影片,也有許多歷年活動的精彩剪影,此外也有不少團康活動,最後則是慶生的儀式,象徵慈濟社的成年禮,期望慈濟社在邁入更多個20年的路上,能對社會有更多貢獻。

 慈濟社的社課內容主要分為校內與校外,校內著重在觀念的建立,從慈善、醫療、環保的面向做深入探討;校外活動則定期前往新店慈濟醫院、榮民之家等服務。與其他校內服務性社團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慈濟社相當重視環保這部分,除了不定期會加入慈濟的每週回收運動外,在近期各界響應素食時,慈濟社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推行吃素愛地球的理念,因為飼養牲畜必須花費大量的土地、穀物,環境成本也相當大,這些都是造就素食主義漸漸盛行的主因。而筆者也發現不同單位的慈濟人衣服顏色也不盡相同,著淺色系為大學生,灰色系則為已畢業的學長姐,深藍色則是慈濟的成員,唯一相同的是褲子的顏色皆為白色,目的是希望慈濟人能謹記用心、專心、誠心的服務大眾,適時的伸出援手,讓社會更美好。

  1. 雙手合十 感恩有您—元智慈濟社二十週年社慶

 

決戰福爾摩沙之巔

 【EMBA97級校友張宏居投稿】

元智EMBA聯誼會成功完成玉山登頂的挑戰。

  10097日清晨545分,元智EMBA聯誼會的20位勇士們,懷著無比雀躍的心情,成功登上東北亞第一、台灣最美的玉山主峰。

猶記得3年前,大家還是研一的時候,同學們最尊敬的振雄大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提出了一個大夥從未想過的事情,那就是一起登上玉山,雖然心中有那麼些忐忑,但為了滿足好奇心及證明自己還有那麼一點能力,立刻大聲說我也要參加。

沒想到這幾年的風災,使得玉山長期封山,大家的心願一直無法達成,只是每次聚會總是會聊聊這個話題,顯然都覺得征服玉山是大家心中一個等待完成的目標與夢想。

就在這畢業一年後的民國100年,在振雄大哥及松榆再度號召,士箴、漢瑜和正德的積極奔走下,夢想即將成真,從報名、組隊、抽籤,加上老天爺及天地間往來眾神的幫忙,我們20位成員(可惜最後漢瑜與函潔因公務無法參加)竟然浩浩蕩蕩就要成行了,感覺就像夢有點虛幻但卻又是那麼真實。 

從知道確定成行的那一刻起,大家生活好像多了些改變,開始跑步練身體、注意健康保健、到處打聽如何避免高山症,不管是丹木斯、紅景天、Q10甚至連威而剛都想派上用場。由於大家都不是登山的行家,所以也開始採買登山所需用品,到底該買些什麼,心中也拿不定主意,擔心買了不夠或不對,山上可沒有地方再補給,多買了又怕以後用不著而造成浪費,看得出來大家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總之,不管過程如何,最後大家還是搞定自己的裝備,就等待出發時刻的到來。(詳全文)

  1. 決戰福爾摩沙之巔
 
 

 

頭條新聞
產學焦點
活動快訊
校園透視
藝文看板
人物特寫
學生論壇
新書快報
社團花絮
每期強打
 

發報日期:100.10.04

電子報訂閱管理
 
 
 
   
 

★發行單位:元智大學公共事務室 ★編輯顧問:蔡佩瓊 ★編 輯:林晏如、鄭名祐 ★電 話:03-4638800 轉 2317
Yuan Ze University 桃園縣 32003 中壢市遠東路 135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