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走進高等教育的桃花源 探討如何提升大學生競爭力
|
【記者鄭名祐報導】 |
 |
元智校長彭宗平(右一)、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右二)、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左二)和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左一)共同探討台灣人才培育與大學生競爭力議題。 |
 |
名人對談吸引近200名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到場聆聽。 |
|
元智大學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走進高等教育的桃花源」名人對談,由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主持,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和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與談,內容以台灣人才培育與大學生競爭力為重點。
彭宗平表示,台灣現今大學共有160幾所,高等教育已從菁英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台灣學生如何與世界的高等教育結合,並在國際舞台上有足夠的競爭力,是現今相當重要的課題。而好的高等教育要塑造出的一流大學生,並不是累積了多少論文,而是要對當地的社會與國家有貢獻。
劉炯朗提供教導學生的四大要點,期盼能解決大學生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分別是道德與品格、廣闊的視野、培養國際觀、深入學術探討。其中,道德與品格是最重要的,大學時期是最好的教育時機。若要擁有廣闊的視野,除了必須探索各領域外,對各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皆要了解,接受多元理念並擁有健全的知識背景。隨後劉炯朗也說,深入探討自己的專業領域,再廣泛學習培養更多興趣,並抱著謙卑的心努力學習,除了能在壓力來襲時有抒發的管道,更能增加自己的能力,簡而言之,「多讀書」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學科學的劉炯朗於對談中也舉了相當多的詩詞做引證,
例如李商隱的「錦瑟」以及張潮的「幽夢影」等,他也點出了台灣的教育制度中一些待改進之處,例如以排名為主的觀念深植人心,使老師、家長、學生們皆深受束縛。
馮達旋認為,學生必須認識今天、知道昨天,朝增加學術敏捷、提升學識勇氣、培養內涵信心這三點做努力。談及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馮達旋認為,大學除了要認識在地生活、台灣各都市,也要了解世界的改變,「未來沒有國界,世界是連接在一塊的。」因此他建議,大學生要有「知識的勇氣」,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主動學習,「沒有好奇,就沒有教育。」他也舉了中國工程師王助在美國波音公司成功的案例,以及哈佛第21任校長Charles
William
Eliot以美國的風俗民情與政治系統為準則,做出改革與前瞻性的思考,並不一味的仿效劍橋大學,反而建立出自己學校的特色風格,使得哈佛大學成為吸引美國境內與國外一流學生及學者的名校。他也勉勵在場學生必須養成多讀、多寫、多聽的習慣,他推薦美國的紐約時報是最實用的閱讀工具,可做為學習的典範。
林載爵則建議學生進入大學後要充分運用學校的資源,強化自我的基本知識以及外語能力、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和參與社團或志工的經歷,建立與其他學生的差異,可以讓自己在未來有更多的本錢、更強的競爭力。
彭宗平表示,元智大學強調經典五十與雙語化教學,期待能使學生吸收古人歷久不衰的智慧,並與國際接軌。他也感謝聯合報資深記者張錦弘對於長期觀察元智大學後所出版的《元智密碼》所做的努力,並勉勵在場學生面對困難時要勇敢挑戰! |
|
|
|
 |
2011全國巡迴文藝營在元智大學
即日起歡迎踴躍報名!
|
【本報訊】 |
今年邁入第27屆的「2011全國巡迴文藝營在元智大學」,是全國最大、最正宗的文藝營隊,由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元智大學、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以及聯合文學聯合主辦,於8月4日至6日在元智大學盛大舉行,活動報名至7月26日止。
即將於8月4日登場的三天二夜「2011全國巡迴文藝營」活動,是國內文化界一大盛事,包括小說、散文、新詩、傳播、電影、戲劇、經典文學以及網路文學組等,共計8大組12個班別,邀請國內外知名重要文學家、影藝名人、學者、傳媒從業人員等明星級導師、講師近百位,理論與寫作實務並重。
活動線上報名及詳細師資、課程及完整資訊請上「2011全國巡迴文藝營」官網:http://issue.udn.com/lcamp;或洽(02)2766-6759轉5107劉小姐。
|
 |
|
|
|
 |
十年來的最終章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II
|
【郭芳瑜投稿】 |
全球的哈利波特迷不計其數,自十年前第一本哈利波特系列書籍「神秘的魔法石」上市之後,相關的電影也如火如荼的相繼開拍。每一次不論是新書或是電影上映,必定吸引大批「哈迷」搶購新書以及進電影院一睹為快。今年暑假強打上映的最後一集「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II」,依舊讓全球的「哈迷」引頸期盼。
本片依舊由原班人馬丹尼爾克里夫、魯伯葛林特以及艾瑪華特森繼續飾演他們所屬的角色,由大衛葉茨所執導。此部電影為劃下哈利波特系列最終章的一篇,故事內容中,正邪兩方終於完全面對面交鋒,隨著哈利與榮恩、妙麗逐一將佛地魔藏匿於各處的分靈體一一毀滅之後,他們勢必得面對最後的分靈體,也就是隨侍在佛地魔身邊的那條巨蛇。哈利一行人在外逃亡之後,回到學校來面對佛地魔以及他的黨羽,究竟正邪兩方會如何激烈的交戰,以及在戰役一觸即發的過程中所帶出的許多友誼、親情、以及大家同仇敵愾的士氣,將哈利波特電影帶到最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連續七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之後,電影中分別飾演哈利、榮恩、妙麗的三位男女主角,除了因為拍電影而荷包滿滿之外,大家也在這十年當中有目共睹的看著他們成長。像是飾演哈利波特的丹尼爾克里夫在哈利波特電影後期,也另外參與了許多舞台劇的演出,多方位發展自己的演藝之路。飾演妙麗的艾瑪特華森更是在電影殺青之後,一口氣剪掉因劇情角色需要而留的一頭長髮,似乎是宣告隨著哈利波特電影結束,「妙麗」這個角色也隨之結束,她也不再被定型了。
無論如何,最後一部的哈利波特電影必定又會帶動這個暑假的另一個高潮。讓等了十年的故事,給你一個最完美的句點,熱騰騰的「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II」就在電影院裡等著你! |
 |
|
|
 |
百萬圓夢團隊「One Night in北京」
前進中國北京及哈爾濱 拼湊祖父精彩人生故事
|
【記者侯映汝報導】 |
 |
在北京紫禁城前,三位來自台灣快被凍僵的年輕人,透過元智大學百萬圓夢計畫,一圓心中夢想。 |
 |
「One Night in北京」到哈爾濱訪談張震宇的二祖父與二祖母,對祖父的過往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
|
一本自傳和一張照片,背後隱藏了多少的人生故事?由中國語文學系張震宇、林慶祐和李佳柔組成的團隊「One Night
in北京」,於1月17日至1月27日前往中國北京及哈爾濱,拜訪張震宇祖父的胞弟及昔日戰友,希望能藉此拼湊出祖父精彩的人生故事。
張震宇為元智大學新世紀領袖培育計畫團副團長,擔任第一屆百萬圓夢計畫總召以及第一屆百萬圓夢計畫寫手,張震宇認為,學校提供學生許多資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但要懂得如何去運用。張震宇的祖父是軍人,在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國二時祖父往生,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本自傳及許多珍貴的獎狀和資料,如前總統府資政蔣緯國簽名照等,但祖父從未提及過往戰爭的往事,一份自傳和一張照片,引起了張震宇的好奇心,成為展開這段旅程的鑰匙,他決定參與第二屆百萬圓夢計畫,前往中國北京及哈爾濱,探索祖父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One Night
in北京」團隊前往哈爾濱訪談祖父胞弟張弘,得知祖父年幼與少年時代之成長過程;於北京訪談祖父昔日戰友裴勇麟,得知抗日戰爭爆發與國共內戰後,其祖父輾轉來台之過程;亦於桃園訪談另名昔日戰友余燕生,得知祖父來台後的情況。訪談後張震宇才得知,原來祖父參與過至少十場的戰役,還曾擔任情報人員,刺殺他國情報官,成為他軍追殺的頭號通緝犯,所有的故事比團隊所預期的更精采豐富,團隊也將依照訪談結果,發揮中語系的專長,以祖父的人生故事作為主軸,撰寫一本小說。
李佳柔表示,「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有機會遠行至北京和哈爾濱,並且記錄下一段如此有意義的故事,讓她決定參與此圓夢團隊。準備過程中剛好面臨到學校考試和許多既定的校內外活動,讓她深深感受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每天對自己要求更多一些,成長的感覺令她感到踏實,很感謝元智和隊友們讓她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
林慶祐分享,雖然此次的主角是張震宇的親人,但張震宇的親人們對於其他團員仍十分款待,就像是照顧自己的家人一樣,令他感動。離開哈爾濱前,他頓時有種時光回溯的錯覺,彷彿回到了1949年兩岸人民分別時的那個場景,那種分離的不捨與難過,讓他深刻體會到了離別,也才體會到原來所謂的「榮民」們,是這樣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甚或是從此離鄉背井。張震宇亦表示,希望透過故事讓更多人了解榮民的過去和歷史,也希望大家能更重視、並給予更多關懷。張震宇最後分享,要不是因為元智圓夢計畫,或許不太可能展開這段旅程,希望學校能持續舉辦,圓更多元智人的夢。 |
 |
|
|
 |
School... is it really for me?
|
【雷傑投稿】 |
 |
(圖片來源:雷傑提供) |
|
Once I heard
someone say "A country cannot climb higher than the education of
it's people", I was only 13 years old, and even when I couldn’t
understand the phrase completely, I understood how important
education was. I clearly remember my dad always saying, “I can’t
give you lots of millions of U.S. dollars in the bank when I
die, but I’ll do my best to give you education”.
Sometimes we get so caught up in between papers, homework, presentations
and more that we can only wish we gave up, sometimes we can only
feel the stress in our daily living that we feel that we are not
going anywhere, sometimes family issues make us wish we were
working and making money instead of being inside a classroom,
sometimes our teachers make us feel we are stupid or not as good
as someone else in our classroom. So many issues can push us
down that we all just say... “Give me a BREAK! I want to start
living!!” My dear friends, I felt so bad sometimes while
studying, cause I couldn’t be the best in my class or my family
didn’t have the economical possibility to help me ease the
learning expenses in university, that a couple of times I said,
“Bear, you better give up, University is not for you”, but then
I remembered that if I wanted to make a difference for my future
family, for my family back home and my country, and it is
crucial for me to continue my education, no matter how hard it
can be, ( specially while being alone in a country, with no
family around to support me, being sick and not knowing the
language).
But here is what I found,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take you where
your dreams are, education is what will open doors for you,
education is what will make the difference for you, your family
and your country! Sometimes being inside a classroom is not the
easiest thing to do, but is totally worth it. I’ve seen lots of
my close friends give up on their education for different
reasons, I know lots of old people who gave up on their
education, and they all thought it was the best decision, but
later they found out that was a BIG MISTAKE. I’ve heard so many
times the phrase “I wish I graduated cause I can’t get a better
job now.” or “I wish I studied when I had the chance.”, and this
encourages me everyday to continue studying when I feel the
pressure is too much. I’ve seen in my own family how difficult
it is when your education level is not high enough, I’ve seen in
my own country how hard it is for people to survive without any
education, and makes me realize HOW LUCKY I AM TO HAVE THE
PRIVILEGE OF STUDYING. If you are reading this, is because you
are part of a great education institution, if you are reading
this, is because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right now of having an
education, and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for you, DON’T GIVE UP,
because money comes and goes, but education STAYS FOREVER and
OPENS THE DOORS for a better future. If you are studying
something (whatever it is ), feel LUCKY and HONORED, cause lots
of people wish they had the opportunity you have right now. You
may not think it that way now, but wait until you have your own
kids, or you want a raise in your job, you’ll find out how
important this is.
My dad probably couldn’t give me lots of luxuries, or probably can’t buy
me an iPad or iPhone, but sure I appreciate what he was able to
give me while he could, he provided education. And I understand
how hard it is to study sometimes, but there’s no better feeling
than the one you get on your graduation day. |
 |
|
|
 |
十五顆小行星 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
|
【郭芳瑜投稿】 |
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在2009年出版「11元的鐵道旅行」後,不僅該書成為當年度百大書籍之一,更引起許多讀者的迴響,背起背包,選一條最近的鐵道搭上區間車,藉由深度探訪來更加貼近台灣。2010年底,劉克襄又出版了這本「十五顆小行星」,內容依舊是與台灣相關,不僅帶我們重新了解台灣的山林,還有背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十五顆小行星」一書集結了15個與台灣山林相關的故事,以書信體的方式來呈現,內容橫越了幾十年的台灣山林與人文歷史。劉克襄以「每個人或一段人生都是一顆小行星」的概念來撰寫每一篇故事,他認為每一顆小行星都在其自己的軌道上運轉並且發展,無論從遠處觀望是清楚的、抑或仍然混沌未明,每顆小行星們依舊在誕生之後拼命的燃燒或是成長,就如同人生一般。
書中的15篇故事大多是劉克襄的朋友,有些僅有數面之緣,有些則是因緣際會下認識的友人,但都讓劉克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成為珠峰的一部分」中,記錄了一位登山人拾方方的故事,拾方方在1994年參與台灣第一支私人登山隊遠征喜馬拉雅山,就在遠征隊因天候不佳而決定放棄時,他卻不願意就此打退堂鼓,執意一人攻頂。拾方方果然成功登頂,為台灣的遠征隊創造佳績,但他卻在下山之時碰上一陣濃雲大雪,遠征隊的其他隊員眼睜睜的從望遠鏡裡看著拾方方消失在濃厚的風雪中。劉克襄在文中琢磨著拾方方的心情,與這場遠征所代表的成功與失敗的意涵。因為拾方方的犧牲,讓隨後的遠征隊更加注意,也給當時尚未成熟的登山界一個借鏡與學習。
「十五顆小行星」並未加諸任何壓力在讀者身上,但卻在閱讀之時感受到台灣山林土地所散發出來的吸引力。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島嶼,但大家卻都像是都市叢林的孩子般,躲山林躲得老遠。透過劉克襄溫柔的筆觸與充滿回憶的書信文體,除了感受令人動容的故事之外,也讓台灣山林真實呈現在眼前,不論是現實的、殘酷的抑或是美好的,都給了讀者一個機會來重新了解台灣。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