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東北震災募款 元智應外傳愛日本
|
【記者侯映汝報導】 |
 |
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同學於桃園火車站募款,傳愛無國界。 |
|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震災的消息,讓大家為之震驚與難過,元智大學應外系更發起日本東北震災募款,於校內外進行募款活動,募款金額將全數轉交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期盼將台灣人以及元智大學的愛傳至日本,幫助日本早日重建。
募款活動由應外系同學發起,副教授吳翠華擔任指導老師,學生們放棄假日休息時間,至火車站前進行募款,現場隨處可聽到學生元氣十足且整齊劃一的呼喊聲,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鞠躬道謝,同學們亦製作祈福紙鶴,回饋給熱情捐款的民眾,感謝其愛心與幫助。
應外系大三魏瑜萱分享,平時學習日語,對日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有熟識的日本朋友家鄉即位於東北,更加感同身受。新聞中的悲慘景象,讓魏瑜萱秉持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投入幫忙,對於民眾義不容辭的慷慨解囊,魏瑜萱直言欲感動落淚。
應外系大三楊雯華表示,系上吳翠華副教授在日本求學時,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當時吳翠華帶領東大台灣留學生會在日本東京大學發起校內外募款活動,得到很多日本人的捐助,日本曾如此幫助台灣,在其危難時刻台灣也應伸出援手,雖然我們無法參與救災,仍想盡一己之力幫忙。
參與募款的同學中,有來自日本靜岡縣的勝倉仁和岡山縣的守時愛里。就讀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的勝倉仁表示,非常遺憾日本發生此災難,但在台求學的他卻無法為日本做些什麼,在應外系同學的邀約下,義不容辭的參與募款活動,勝倉仁分享,在火車站時來自台灣人及其他外籍人士的熱情捐款,都讓他十分感謝。
早稻田大學的守時愛里則表示,她利用春假期間到台灣學習中文,沒想到發生令她不敢置信的大災難,透過元智的同學得知這場募款活動,下週即將返回日本的守時愛里立刻參與協助。守時愛里分享,台灣人的愛心讓她感動,同時也令她感到驚訝,在日本類似的募款活動中,通常只會投入零錢,但熱心助人的台灣人,許多人直接投入百元及千元大鈔,她感謝台灣人的幫忙,也希望大家一起為日本祈禱。 |
|
|
 |
「次世代量子點太陽能電池」
|
【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劉維昇提供】 |
 |
圖一、能量損耗圖 |
 |
圖二、量子點太陽能電池結構圖 |
 |
圖三、中間帶太陽能電池能隙結構圖 |
 |
圖四、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 |
 |
圖五、垂直耦合量子點光激光譜圖 |
 |
圖六、各先進實驗室之量子點光激光譜半高寬比較圖 |
|
前言
近年來,由於工業革命燃燒石油所造成之能源議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各知名研究團隊莫不致力於開發乾淨無污染之綠色能源;而其中太陽光能因其乾淨無污染且含量充沛,儼然已成為全球最為重視之次世代能源,並吸引世界各國積極投入此一能源開發計畫。目前在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上,大致可分為:
矽材料(Single-Crystal, Poly-Crystal, Amorphous Si)、 化合物半導體(GaAs,
GaN, CdTe, CIGS)、有機薄膜(Organic thin film)、以及染料電池(Dye sensitized
photovoltaic cell)等。在能源轉換效率,以及低成本、大面積製造的考量下,各有擅長。
太陽能電池概述
雖目前產業界多聚焦於以矽材料為主之太陽能電池,但由於其能態結構為非直接能隙,所以光電能源轉換效率多半受限且發展已經逐漸趨緩,最高效率僅達25%。探究太陽電池效率低落,主要因素有:熱損失、複合損失、接點電壓損失
(如圖一)。茲分別敘述如下:
(1) 熱損失:
當太陽光能入射能量低於電池接面能隙時,其能量不足以激發產生電子-電洞對。而當入射光能量大於電池接面能隙時,雖有足夠能量產生電子-電洞對,但其過多的能量將使得產生的電子-電洞對被激發到更高的能態。而為回到半導體熱平衡狀態,電子以及電洞便會以熱損耗方式釋放聲子(Phonon),造成太陽光能額外熱損耗,且無法有效的轉換為電能。
(2) 複合損失:
複合損失指原本因照光受到能量而激發產生的電子-電洞對,因為太陽電池內材料的缺陷、材料內部有過多雜質、存在於材料表面或是金屬接點的界面處未鍵結的懸浮鍵(Dangling
Bond)造成電子-電洞對的複合,降低轉換效率。
(3) 接點電壓損失:
光激發產生的電子-電洞對在P-N接面處因為受到空乏區內建電場作用而移動,使得接面處兩邊因電子、電洞的移動產生另一個新的電場,影響到原本因擴散產生的內建電位,致使太陽電池的輸出電壓較原本理想上由擴散形成最大電壓低所造成的損失。
因此無論在新結構的研發、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品質的提昇,又或者是磊晶薄膜成長技術的改良,都成為未來太陽電池發展過程中必須突破的問題。然而磊晶技術的改良幅度,由於近幾年的發展後已逐漸趨緩,因此藉由磊晶技術提昇改善材料品質減少缺陷以提昇轉換效率之效果有限,故學界相繼投入新結構的開發研究,希望讓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能夠突破性的提昇,降低太陽電池發電成本,使之更易普及使用。
第三代超高效率太陽能電池
基於此現實考量,學術界發表了多樣具有超高轉換效率之新穎結構設計,包括了:熱載子太陽電池(Hot Carrier Solar
Cell)、多能帶電池(Multiband Solar Cell)、多數電子-電洞對式太陽電池(Multiple
Electron-Hole Pair Solar Cell)、量子點中間帶太陽能電池(Quantum Dots
Intermediate Band Solar cell)如圖二,熱光伏太陽電池(Thermophotovoltaic
Cell)…等設計。
此類第三代太陽電池之主要設計目的為結合目前已開發高效率元件之優點,克服目前太陽能電池所遇到之主要光能損耗加以改善,1997年Luque
及Marti研究團隊發表了在半導體能隙中插入一層中間能帶(Intermediate
Band)的觀念(如圖三),本實驗室藉著垂直式量子點結構內耦合形成之中間能帶,可額外吸收較低能量之太陽光能,增加光吸收效率;同時可使光吸收載子快速傳導至P、N電極以將其汲取所用,增加太陽電池之光轉換效率。
實驗室既有成果說明
為研製此新穎量子點中間帶太陽能電池,本實驗室已針對垂直耦合量子點結構進行磊晶條件最佳化,並經圖四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證明量子點堆疊呈現多層垂直耦合,同時晶格品質良好,無缺陷產生,並於圖五光激光譜量測圖中,得到極低之光譜半高寬(22
meV),並明顯優於國外知名研究單位之量子點堆疊尺寸均勻性(如圖六)。
由於目前量子點太陽電池正處於發展初期,各量子點研發先進實驗室均將此研究目標列為重點研發項目,本實驗室亦曾嘗試利用品質良好之單層量子點活性層,研製量子點太陽能電池,並於外部量子效應圖觀察到量子點結構相較於GaAs單接面太陽電池,可有效增加太陽光譜吸收範圍從920nm延伸到1100nm的波段,提昇長波長太陽光譜轉換效率。顯示本實驗室除具有極佳之垂直耦合量子點磊晶品質外,亦具有太陽能電池之製備技術,因此具有卓越的次世代量子點太陽能電池之發展能力。
未來展望
分析元件能量損耗機制,由於太陽能電池在吸收高能光子後,其高能光激載子易與聲子產生散射效應,並將能量轉換為熱能因而產生熱損耗。本實驗室為減少太陽電池之熱載子損耗,因此於目前具高光電轉換效率之砷化鎵基板上採用垂直耦合式之砷化銦(鎵)量子點結構,藉其載子波函數耦合所形成之中間帶(Intermediate
Band),使光激熱載子可於此中間帶中快速傳導,並額外增加光吸收波段;根據理論計算,若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加入量子點結構,將可額外提高6%之轉換效率,因此中間帶結構之量子點太陽電池,非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預期將可帶來嶄新的研究方向並顯著改善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歡迎具理想抱負的熱血青年加入我們的研究行列。 |
 |
|
|
 |
不能錯過的公司說明會 多家知名企業讓你一次瞭解
|
【本報訊】 |
一年一度的公司說明會又來了!想瞭解企業在找哪種人才嗎?想要有機會與業界人士面對面嗎?那就趕快報名參加公司說明會,了解各家公司的人才需求吧!
每場次限額80名,無論你有任何疑問,都能在公司說明會獲得解惑,心動不如趕快行動,歡迎報名參加。
場次 |
日期 |
地點 |
阿瘦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22(二)18:30-19:30 |
R60103 |
鼎新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22(二)19:40-20:40 |
R60103 |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 |
2011/3/23(三)18:30-19:30 |
R60103 |
遠銀國際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23(三)19:40-20:40 |
R60103 |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24(四)19:40-20:40 |
R60103 |
力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24(四)18:30-19:30 |
R60103 |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30(三)
12:30-13:30 |
R60103 |
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30(三)13:40-14:40 |
R60103 |
遠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2011/3/30(三)14:50-15:50 |
R60103 |
|
 |
|
|
|
 |
果陀劇場溫馨舞台劇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感動加演
|
【黃馨儀投稿】 |
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為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的著作,在全球銷售超過兩千八百萬冊,並翻譯成42種語言,也曾改編成電影。果陀劇場將這個影響許多人的感人故事搬進劇場,繼續震撼更多觀眾的心。
故事大綱主要是記錄一位得了不治之症「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的大學教授墨瑞.史瓦茲,在他生命盡頭,將自己最真實的人生經驗,教授給一位世故冷漠、追求物質的學生艾爾邦。他以自己的生命當作活教材,與艾爾邦相約在每個禮拜的星期二,展開一場又一場既幽默又觸動人心的生命對談,也展現出人類在面對生死病痛的清明智慧與坦然態度。
這樣觸動人心的劇情,也讓演員們感觸良多,據網路報導,飾演老師的金士傑表示,劇中老師與學生兩個主角性格迥異,「一個站在死亡線上,透明、深刻、幽默、慧黠,一個在世俗中打滾,全身沾滿灰塵、江湖味。兩人角色的相對性,使沉悶的台詞變得有趣了。」
果陀劇場此次推出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由國際名導楊世彭執導、全方位藝人卜學亮飾演學生及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飾演老師,並獲得許多名人推薦。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除了有精湛的演出,對於社會關懷也是不餘遺力,特別邀請漸凍病友及家屬一同欣賞,每場亦預備輪椅席,體貼病友們需要的。
正因各界迴響熱烈,果陀劇場又開出許多加演場次,如3月26日至3月27日在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4月2日至4月3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4月8日至4月9日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4月16日至4月17日在中壢藝術館音樂廳、5月5日至5月8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歡迎大家前往觀賞。
詳情參考果陀劇場官方網站:http://www.godot.org.tw |
 |
|
|
|
 |
珍惜資源做環保 平凡平安是幸福
|
【王睿屏投稿】 |
清晨醒來,耀眼的陽光依然灑在潔白的床單上,一如往常的換上衣服,梳洗一番,泡杯香濃的牛奶,烤片微焦的吐司一邊吃著早餐,一邊點著滑鼠看網路上的新聞,你是否想過,像今天這樣平凡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幸福?
日本的9.0大地震,發生至今已逾1個禮拜,身處災民避難所的日本人民依然沒有從災難中脫困,沒水沒電的生活依然持續著,生鮮食品逐漸短缺中,核能廠輻射外洩的威脅使得人心惶惶。恐懼和不安襲擊著人民的心靈,今天,他們又是怎麼度過的?
避難兩字,我們從未在現實生活中提及,因為從未想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感覺上這個詞彙似乎只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災難、苦痛,是戰國時代人民所經歷的,如今這個現代,不是衣食無憂的太平盛世嗎?正因為如此安逸,我們從沒想過珍惜,沒有失去的感受,就不會懂得擁有的可貴。
面對這個地球,面對這個隨手可得的社會,我們肆無忌憚的使用它。想吃什麼就去生鮮超市買,吃不完就丟一旁,過期了就丟掉,「沒關係」;想泡澡就大肆的開著水龍頭放洗澡水,泡到不想泡就直接把水流掉,「沒關係」;晚上看電視看到睡著,電視電燈就這樣隨意開著,「沒關係」;出門買東西忘了帶購物袋,買個塑膠袋就好,「沒關係」。我們快樂的使用地球上的資源,更可以說是肆無忌憚地使用。儘管國際環保組織不斷的警戒人民,地球資源正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減少當中,我們依然故我。
我們快樂的使用資源,也快樂的減少資源。我們從不覺得平日的行為有多麼嚴重,直到災難逼近,才了解到過去的行為是多麼的無知。過去電影裡出現的ㄧ幕幕天災畫面,如今看來卻是如此真實如此逼近我們。地球的人們,別再把身邊的ㄧ切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當有一天失去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ㄧ切是如此得來不易。 |
 |
|
|
 |
天使的麵包 跨越距離與困境的幸福
|
【王睿屏投稿】 |
在日本,距離吵雜擁擠的街市稍遠的山上,最深處的寂靜住宅區,有一間小小的麵包店。沒有光鮮亮麗的裝潢,也沒有引人注目的招牌,更沒有五花八門的麵包展示。出爐的麵包外型非常簡單;然而,來自各地的訂單卻源源不絕,從訂麵包那天起,要等至少5年才吃得到。是甚麼原因讓這家麵包店所烤出的平凡麵包如此搶手?
原來,烤麵包的師傅—「泉已」是前自行車選手,在一次比賽中車禍受了傷,從此改變他的一生。受傷的後遺症是左腳麻痺,無法長時間站立;腦部也因為受到傷害,不僅記憶力衰退,言語更無法清楚表達。泉已做麵包原本只是為了幫助復建,然而,在了解食材的過程中,他的心靈得到平靜,看到拿到麵包的客人眼中閃爍喜悅的光芒,泉已更漸漸感到信心與力量。
「把這場車禍當作人生的修行吧!只要能夠突破,就可以成長。不要跟以前比,只要持續去做,前途必定充滿光明。」泉已這樣鼓勵著自己;另一方面,他的妻子也是支持他最大的力量之一。憑著這些愛心與能量,泉已漸漸將對客人的關心注入每一個麵包當中,一邊做著麵包,一邊想著那些即將吃到麵包的人,這是專屬那位客人的麵包。
漸漸,在與客人書信往返的過程中,有客戶敘述收到麵包時的感動與喜悅,也有人向泉已透露他們的煩惱與苦楚。客人稱泉已的麵包為「天使的麵包」,他將幸福揉入麵包裡,送達到遠方每一位客人手中。
所謂「夢想」,與是否成為賽車手無關,而是一種本質,一種你面對人生的態度。這是泉已在受傷過後,在經營麵包店後,對自己人生的體悟。誰說得到幸福很困難?泉已將對每一個客人的真心揉入麵糰當中,讓幸福傳達到各地。 |
 |
|
|
|
|